2020年度國家科技獎揭曉,一等獎和金山有關!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員羅利軍主持完成的“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頒發了獎勵。這打破了農業領域在此獎項上連續8年的沉寂,更是上海市農業領域在此獎項上的第一次。
羅利軍在稻田工作。
該項目歷時21年,建立了基于擴大遺傳基礎的種質創新和品種選育技術,解決了我國秈型雜交稻米質欠佳,優質與高產、高產與抗病的矛盾等問題,帶動農民增收和生活水平提升,還在“一帶一路”國家產生重要影響。
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有一個種源基地在廊下,但鮮為人知的是,廊下這個基地是此次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項目的“搖籃”。
基地以節水抗旱稻和生菜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評價、種質創新培育為核心,圍繞做好“一棵菜,一粒米”,打造引領長三角的生菜創新展示平臺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節水抗旱稻全球種源策源中心。
打個比方,以水稻為例,農業科學家們從野外考察帶回水稻品種后錄用到資源庫需要三個步驟,資源收集、保存和遺傳資源創制。而廊下的基地則承擔了資源收集到收集保存這兩個步驟中間的重要環節。通俗的講,科學家通過對水稻資源進行表型數據采集,羅列優點和缺點,通過分類管理和試種驗證數據結果。
上海農業基因中心廊下基地負責人高歡介紹,“以前都是人工調查,每天鑒定能力有限,現在依靠廊下基地的自動表型采集平臺,可實現種質資源的高通量采集,大大提高鑒定效率。”
在廊下基地的5個8米橫跨的田間大棚內,五臺貌似龍門吊的“水稻CT”,它的學名叫“田間作物高通量表型監測系統”,是全國首次大規模使用“水稻CT”,自動化和通量化的篩選模式減少人工篩選的誤差,由軟件分析性狀數據,對“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項目提供更加精準的田間數據。
除了表型鑒定,廊下基地也在探索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農民經濟效益。現在正值深秋時節,萬畝糧田里綠油油的生菜和玉米莊稼,與河對岸農業合作社大片金黃色的稻田相得益彰,成了一抹美麗風景線。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去年在廊下試種200畝節水抗旱稻“八月香”廣受市場好評,每公斤15元的“八月香”一經上市即賣空。今年又在萬畝糧田種植1000畝“八月香”,探索“菜-稻-菜”、“菜-稻-玉米”、“稻-玉米-油菜”、“稻-菜-花”等不同輪作模式,利用空出的茬口時間種植綠葉菜、鮮食玉米、油菜或觀花油菜,大幅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說起與廊下的緣分,羅利軍教授感慨,“農業在上海發展可能并不具備特別好的環境優勢,因為上海是大城市,農田體量太小了。還好金山廊下還有萬畝糧田。上海農業看金山,金山農業看廊下。廊下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廊下領導重視農業發展,讓廊下農業大有可為。”
提及下一步的打算,羅利軍坦言,“我們想把廊下打造成節水抗旱稻的國際種源中心,最核心的材料技術等都在廊下,去年我們在廊下投入一兩千萬,建了一個很大的表型平臺,這個在國內也是第一個,以后會越來越多的,這種栽培模式也在逐步推廣,都市農業都會采用這種模式來做,我們的目標是要將節水抗旱稻種遍全世界。”
廊下鎮地處上海西南角,生態環境優美,農業資源豐富。按照市農委建設的萬畝高標準設施糧田,為農業發展創造了最有利的先天條件。羅利軍正是看上了廊下的地理位置。
雖然廊下距離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有著70公里的距離,但是羅利軍團隊還是果斷決定將上海農業基因中心的種源研究基地扎根廊下。
相信有了上海農業基因中心的助力,為廊下打造“鄉村形·都市芯”的上海鄉村振興示范鎮,全面建設“花果廚房、廊下飄香”的田園小鎮的奮斗目標注入更多科技能量。
(來源:i金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