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秋收進度已超八成
糧食生產將迎十八連豐(“十四五”,我們這樣開局起步)
田疇盡染,稻菽飄香。
“今年我們種了1100畝水稻,七八臺機器齊上陣,每畝產量能達1400斤。”天津市寶坻區八門城鎮的種植大戶劉元正滿心喜悅。
“秸稈還田,寬窄行種植,單產1800斤,2萬畝玉米豐收到手!”遼寧省鐵嶺縣蔡牛鎮張莊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喜笑顏開。
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截至10月28日,全國秋糧收獲已過八成,從各地實打實收情況看,秋糧豐收已成定局,我國糧食生產將迎來第十八個豐收年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在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年以來,我們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澇自然災害等困難,糧食和農業生產喜獲豐收,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幸福安康,對開新局、應變局、穩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糧食豐收,全局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今年夏糧產量2916億斤,增長59.3億斤。早稻產量560億斤,增長14.5億斤。秋糧豐收成定局,標志著我國糧食生產將連續7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為經濟持續健康平穩發展夯實了基礎,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創造了有利條件。
黨政同責,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要嚴格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耕地的責任,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勇擔當,層層壓實責任制。
糧食生產,面積為“王”,穩住了面積,就穩定了糧食生產基礎。
“精耕細作,邊邊拐拐的地都要用上,一寸土地都不能浪費。”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歐江岔鎮牌口村興農糧食產銷合作社理事長劉進良對穩面積很有心得,今年合作社晚稻種植增加到1766畝,引進優質稻品種,采用套種模式,增產又增收。
今年我國首次把糧食產量納入宏觀經濟調控目標。各地高度重視,層層壓實責任,把增加種植面積分解到各個縣區、各個鄉鎮、各個村社。今年秋糧生產,高產作物玉米面積增加超過2000萬畝,全國秋糧種植面積超過12.9億畝。
——強信心,調動生產積極性。
強農富農惠農政策直達田間地頭,滋潤糧農心坎。
“國家政策好,大伙種糧熱情都很高。”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義渡口鎮大李村黨支部書記李功華介紹,今年地力補貼每畝137元,比去年增加了12元。
強農富農惠農政策穩定了農民種糧收益預期,提高了糧農抵御風險能力。
今年,秈稻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提高1分錢。中央財政下達了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補貼、高素質農民培訓補貼。加大雙季稻生產支持,利用現有渠道統籌整合稻谷補貼。在秋糧種植的關鍵農時,針對農資價格上漲,中央財政安排200億元,對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發放補貼。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種植收入保險試點實施范圍。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843.47億元,同比增長18.79%,提供風險保障4.02萬億元,同比增長21.42%。目前我國涉農貸款余額已超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1%。
——穩投入,糧食生產托了底。
“今年剛種下去的大秋作物玉米遇到了旱情,政府發放了抗旱補助,銀行還發放了抗旱貸款購置抽水機,解了燃眉之急啊!”安徽省宿松縣復興鎮套口村糧農劉國華流轉了150畝土地,玉米喜獲豐收。
圍繞防災害、治病蟲、減損失3個關鍵,安徽千方百計提高秋糧種植效益,全省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522萬畝,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14個,實現“畝收千斤糧,畝增千元錢”。吉林加大投入,以增積溫促早熟為中心,加強田間管理,適時開展除草、中耕、施肥,適時組織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葉面肥、抗旱保水劑等1267.07萬畝。
投入托了底,糧農心里有了底。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為主要目標的農業投入體系。今年,中央各類支農資金投入達到5551.5億元。1至9月份,農業農村有效投資不斷擴大,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10395億元,同比增長14%,用于農業農村的地方債券發行規模預計超過1600億元。
穩產增產,扎牢糧食生產根基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為秋糧豐收成定局提供了生產保障。
——打好耕地保衛戰,提升土地產出能力。
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命根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
走進吉林省公主嶺市黑林子鎮紅巖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125坰玉米收獲已近尾聲。合作社理事長蘇東紅說:“增加一厘米黑土層,每坰地可增產2000多斤。保地養地相結合,這產量就是不一樣咯!”這幾年,合作社一直采用秸稈還田翻壓的種植方式,保水、保肥、保墑的同時,讓秸稈腐爛增加黑土層。
今年秋糧生產,吉林有超2800萬畝黑土地采取保護性耕作,占糧食播種面積的1/3。遼寧在中央財政1億元基礎上專門安排2億元資金用于黑土地保護,實施160萬畝黑土地保護項目。湖北省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8月底,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28萬畝,整體進度同比去年提升30%。
今年1至9月,全國已建成和開工在建高標準農田約9617萬畝。按照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到2025年新建高標準農田2.75億畝、累計建成10.75億畝,到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
——打好種業翻身仗,推動糧食生產上臺階。
“好種子,帶來好收成。我們培育的玉米品種,成了農民致富的好幫手,我們培育的馬鈴薯品種,成了農民致富的‘金疙瘩’。”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豐谷良種繁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保吉棟話語里透著自豪。近年來,經過合作社的良種繁育和示范推廣種植,翔玉998玉米、林納燕麥、青薯168馬鈴薯等新品種在全縣實現了推廣種植,合作社成員玉米畝產達到1000公斤,小麥畝產達450公斤,馬鈴薯畝產達4000公斤,油菜畝產達300公斤。
秋糧生產中,良種大顯身手。黑龍江大力推進優良品種應用,大豆由過去的注重“雙高”變為更加注重高產,推廣了東農豆252、黑農87、東升17等一批畝產350斤以上的高產品種。山東發展優質專用品種,優化作物種植結構和產品結構,重點發展比較效益高的優質強筋小麥、鮮食玉米、高蛋白大豆、高油酸花生、特色雜糧雜豆等,確保產得出、產得優。
一粒好種,千粒好糧。
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全國已經建成了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為核心、以152個國家農作物種子基地縣為骨干的種業基地國家隊,保障了全國70%以上的農作物用種需求。
科技進步,推動糧食提質增效
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為秋糧豐收成定局提供了強勁動力。
——會種地變“慧”種地,糧食生產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機收增收、機收減損成為秋糧生產“隱形英雄”。
在安徽省天長市汊澗鎮于洼社區水稻種植基地,一臺臺聯合收割機大口吃進一片片水稻,脫粒后的秸稈散落還田。“作為機手,要查看秸稈高度,評估產量高低,還要適當調整速度,做到顆粒歸倉。”天長市開峰農事服務專業合作社農機手戴支武蠻有經驗。
全程機械化,提高了糧食生產效率。
今年秋糧生產,黑龍江提升機械化、智慧化作業水平,投入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7.7萬臺,全省農業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98%以上。江蘇落實秋糧生產各關鍵措施,調集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秸稈還田機15萬臺套、插秧機11萬臺以上,水稻機械化種植比例達71%,水稻適期播栽達到95%,比上年增加3個百分點。
糧食生產機械化邁入新世代。目前,我國糧食生產總體上已經進入機械化時代,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小麥、水稻、玉米機收水平已分別達到97%、94%和78%。
——綠色興糧成底色,農業綠色發展供給動力不斷增強。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糧食生產資源投入量減少,生產效率提高。
“用秸稈給土壤做被子,地更有勁兒了。”吉林農安縣三崗鎮亞賓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常亞賓算了一筆賬,用了這項技術,每公頃土地少施化肥200公斤左右,糧食增產500余公斤。
投入量減少,優質率提高。2020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40.2%,比2015年提高5個百分點;農藥利用率40.6%,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97.8%。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成為綠色興農的主力軍。
各地探索創新組織方式和服務機制,鼓勵種植大戶、社會化服務組織和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大面積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目前,全國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超過9萬個。
豐收中國,綠色田野。
秋糧生產中,安徽突出“按圖索驥”,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在全國首創制作并公開發布優質專用水稻種植電子地圖,引導用糧主體實現“按圖索糧”,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生產,推進“單種、單收、單儲和專用”,打造商品性一致、品質一流的皖糧基地。今年全省落實優質專用水稻占播種面積的63%。江蘇強化綠色高質高效行動,促進穩糧增效,組織10個縣實施部級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全省共落實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片705個,其中5000畝以上的176個、1000畝以上的449個,創建區面積合計259萬畝。
大國糧倉穩,國家根基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重農抓糧,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