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開生面!一場專門為學生創作的作品舉行的高端論壇
人民網上海10月23日電 10月21日下午,“上海紅色文 化傳播與中國國際傳播能力提升”圓桌論壇暨上海大學《新中國之歌》作品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延長校區舉行。本次會議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對外宣傳處指導,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上海大學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主辦,并得到上海大學黨委宣傳部、上海大學國際部支持。
近日,由來自土庫曼斯坦的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留學生克麗絲創作的短視頻《新中國之歌》走紅網絡,該作品是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和上海大學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聯合承辦的2021年度“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上海行”活動優秀作品之一。
截至10月上旬,該視頻瀏覽量超1.64億人次,覆蓋受眾達9億人次,傳播全球121個國家,微博熱議話題參與度超過6600萬,成為今年國慶節前后最具傳播力和流量的爆款視頻,并被中宣部指定全網推廣,取得現象級傳播效果。
在共同觀摩了爆款短視頻作品《新中國之歌》后,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龔思怡表示,創建于1922年的老上海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紅色學府,上海大學有責任有義務為傳播上海紅色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她還介紹了上海大學國際化建設和留學生教育等情況,強調上海大學國際學生培養重專業、講融合,《新中國之歌》短視頻的走紅,正是上海大學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快構建中外學生和諧融合機制,借助學科專業特色傳播紅色文化,提升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的一次成功實踐。希望通過本次論壇,大家能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探討外宣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徑,總結國際傳播規律,堅持守正創新,為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構建對外話語體系貢獻力量。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嚴三九、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執行院長蔣為民作了主題發言。嚴三九院長通過詳實數據對《新中國之歌》的傳播效應進行了解讀,認為在短視頻時代要轉變“語態”、創新“樣態”、完善“生態”,實現國際傳播形象由“他塑”向“自塑”的轉變,在全球的競爭格局中釋放更多能量。蔣為民院長圍繞“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上海行”活動和《新中國之歌》的作品特點,從上海故事、中國文化、創作流程、主題風格、尊重理解等方面作了詳細介紹,希望有更多中外青年加入創作實踐,講述他們眼中的中國。
研討會上,新聞傳播學院留學生克麗絲、新聞傳播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田洪敏,分別作為《新中國之歌》的導演和制片人講述了創作心得,各自對這一作品的認識作了交流分享。
隨后,與會專家與相關負責同志在圓桌論壇發表了獨到見解。大家就如何提升上海紅色文化傳播力與中國國際傳播能力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討論,提出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方法與路徑。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對外宣傳處處長沈良通過視頻對短視頻《新中國之歌》表示肯定。他強調,由外國友人講中國故事是對外宣傳的最高境界,要通過各種渠道講好上海故事、中國故事。
澎湃新聞網副總編輯李嶸認為,從作品的創意與專業性,看到了國際傳播的新視野,同時也為打通學界、業界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提供了新思考。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孟建談到,圍繞典型作品案例召開研討會很有必要,《新中國之歌》的成功體現出作品本身的高質量,同時也為紅色題材的創作與傳播提供了借鑒。
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副院長薛可表示,人才培養需要跨學科合作與專業建設的積淀,要從外國人講中國故事、中外合作、以小見大上下功夫,做好國際傳播。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陳虹從“故事由誰講”“講什么”“怎么講”三個層面提出國際傳播呼喚身心合一、能產生情感共鳴的優秀作品。
上海研究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新聞傳播學院資深教授吳信訓認為,國際傳播格局正在面臨轉型調整,要更多從關注民生的角度,結合技術呈現與藝術表達創作精品,要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上海大學國際部副部長、上海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李穎潔在發言中說,留學生培養關鍵在于專業能力的提升。她希望各學院和學界業界繼續支持上海大學留學生培養工作,合作打造更多國際化教育品牌。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韋淑珍表示,新聞傳播學院的思政引領始終與專業實踐相結合,強調中外學生的交流合作。未來將繼續通過“兩節一賽一展”平臺見成果、出人才。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趙為學匯報了學院與業界積極搭建工作室的設想,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掛職副院長牛盼強則圍繞學院國際化建設情況與國際人才培養特色進行了介紹。
在圓桌論壇上,大家表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切實踐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