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av影院免费看,99久久精品无码一,AV综合色无码不卡,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以數字技術賦能驅動鄉村振興

2021年08月30日15:3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五條“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發展環境”第十四款提出“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標志著農業信息化被提升到頂層設計的高度。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中央前瞻性地部署數字鄉村建設。在2018年“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數字農業”的基礎上,2019年明確了“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2020年和2021年的“一號文件”則分別要求“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期間,國務院和農業農村部相繼出臺《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和《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等專項政策,從而初步形成數字鄉村建設的政策框架。

實現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主要標志的鄉村振興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根據農業農村部《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2019年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達到36%。數字技術可以通過自身具備的擴散效應、普惠效應以及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有效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核心驅動力。

數字技術賦能普惠金融,緩解農村金融排斥

農戶面臨著傳統金融和新興金融科技的雙重排斥,發展對農戶友好的金融必要且緊迫。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具備交易成本低、普惠性廣、審批時間短、地理可及性強等優勢,能顯著降低農村地區的金融排斥,為產業興旺和農業現代化提供必要的信貸資金支持。另外,數字技術的使用可以積累金融機構進行“數字農業貸”等產品創新和風險控制所需的大數據。例如,大棚蔬菜收購市場可由銀行安裝基于數字技術的電子賬本,實時記錄蔬菜交易數量和金額等信息,銀行基于電子賬本信息對農戶進行授信。相應地,未來要著力解決制約數字普惠金融效力發揮的農戶金融素養水平低、金融可行能力弱等問題。

數字技術賦能農產品銷售端和生產端,助力農業提質提效

通過淘寶村、微商村、直播村等農村電商形式,數字技術在農產品的銷售端已經得到有效運用。但是,沒有標準就談不上農業高質量發展,產地安全則是其前提。根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目前我國縣域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僅為17.2%。借助數字技術,可以對土地質量、化肥農藥用量、金屬含量等進行跟蹤、追溯和評價,進而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質優則價優,價優則農民收入得到提高。例如,利用GIS數字技術對蔬菜大棚進行定位與編碼,實行網格化管理和監管員抽檢制度,有效確保農產品質量。

數字技術驅動城鄉融合和國內國際雙循環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大任務。應用數字技術可以打通城鄉之間的聯系橋梁,促進城鄉之間資金、人才、技術、觀念和組織形態等要素的雙向流動。探索農業場景+數字技術的城鄉融合模式,深挖地域文化和人文歷史,依托電商、視頻等網絡平臺開發觀光、休閑、養生、旅游度假等產品。充分挖掘電商平臺消費數據,依據不同地區、不同時節、不同人群的消費習慣,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鄉村正在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一個新興地理空間。農業農村不僅是供給端主力,更是消費端腹地。數字技術有助于加快打通內循環的堵點,促進釋放縣鄉市場的巨大內需潛力,形成城鄉雙循環互相促進、區域多循環融合發展的國內大循環格局。

數字技術助力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

“大國小農”是我國“三農”工作的基本國情,將長期伴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長期存在著銜接難題。數字經濟典型的“小前臺+大中后臺”運行模式契合了上述情況,從而為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組織性矛盾提供一種有效方法。未來的努力方向,一是積極探索數字技術對海量農村訂單進行有效供需匹配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模式;二是建立基于數字經濟平臺的 “數字農民合作社”,提升小農戶組織性與協同性;三是以數據鏈帶動和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提升農戶的市場對接能力,支撐農業轉型升級。

數字技術拓展鄉村治理手段和形式,提升社會治理效率

數字政務和智慧村務是數字技術提升社會治理效率的兩大途徑。前者旨在實現行政事務的線上辦理,以及政府借助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技術實現對教育、醫療、交通、藥品和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的數字化監管。后者則強調的是集體組織的基層治理實現數字化,包括基層黨建、民主選舉、村務公開、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等方面的數字化應用。未來,積極探索通過信息技術與傳統社會治理經驗的結合,推動監管式、科層式政務管理模式向數據驅動的網絡化治理轉變。借助互聯網技術推動形成互動參與的農村基層自治模式,推進農村網格化管理,促進人口管理、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和污染防控等基層服務和管理的精細化、精準化。

需要注意的是,數字技術賦能“三農”,驅動鄉村振興,迫切需要彌合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短板、提升其數字素養水平。目前,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的“勞力”和“腦力”兩項人力資本存在明顯短板。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從事農業經營的人員中,35歲以下的占比只有19.2%,55歲以上的則為33.6%;初中及以下學歷的比例超過了90%,大專及以上比例只有1.2%。下一步,要重點突破城鄉數字鴻溝最為明顯的五個領域:數字安全意識、電腦使用、數字化增收、電腦工具開發、手機工具開發,這也是破解鄉村振興人才瓶頸的關鍵所在。基于數字人才的普及,數字技術才能真正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才能有效賦能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重構,最終如期實現鄉村振興。

(作者:肖文東,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傅巧靈,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黃歡艷,北京聯合大學研究生)

(責編:陳晨、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