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落地,華東師大家教中心停擺,但小志愿者公益家教不斷線
日前,華東師范大學家教中心官方發布《關于在“雙減”政策下的整改通知及退費公告》,計劃25日公布相關退費方案。讓大學生當老師、以勤工儉學為主的家教中心雖然停擺,但高中生當小老師提供公益性學業輔導并未斷線。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在位于上海浦東的華東師大二附中就有一群學子,通過線上志愿服務,與小學生等更小的小朋友“一對一”結對授課。
【不只會讀書,也能教點書】
在華師大二附中,校方要求每個學生在高中3年的學習生活中完成100個志愿者課時。通過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多樣化志愿活動中就包括面向中小學學生的志愿教育服務。每年學校號召成績優秀、學有余力的學生自愿加入,常年規模保持在數十人左右;同時選拔資優生擔任服務隊隊長,協調全隊志愿者事務,也負責對下一屆學生進行新一輪招新。
接受家教的學生及其家長,都通過第三方機構與學校取得聯系,引薦其與校內學生結成對子,形成長達兩年的“一對一”教學關系。“剛進學校的時候,學長學姐就向我介紹了志愿教學的活動,我覺得很特別,就參與了。”華二附中高一生小李正在帶教上海市民辦中芯學校五年級學生小吳,他說:“實際活動既有趣又有意義,我也堅持到現在,已經一年了。”
“有時候,高中生學習生活比較忙碌,但是這種教學生活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放松。小朋友的腦洞,讓我覺得很有趣。”學校志愿者服務隊隊長胡小函表示,“我有一次講到奧運會,小朋友給我來了一首《五環之歌》……小小的屏幕里歌聲傳來,讓我也輕松了不少。”
【每周一次課,一次一小時】
每周五,剛從學校住宿生活回家過雙休的李同學就打開電腦,開始準備英語輔導課的教案。到了周日晚上8時到9時,李同學熟練地打開電腦,進入預定好的“騰訊會議”應用程序。“一般我都會提早10分鐘進會議室,確保提前放映一遍課件沒問題。”開課后,打開準備好的課件進行屏幕共享,告訴小朋友“我們把課本和筆記本都準備好,開始上課了。”
臨近“七夕”,李同學為小吳準備了一份特別的英文作業:調查七夕節背后的故事。小朋友用英語娓娓道來牛郎織女相關的傳統文化,同時“小李老師”也跟他分析在牛郎織女故事里沒用主人公真名卻用職業名有何不同效果。“用英文表達人名有時候會重復,在我五年級班上有兩個同學都叫湯姆Tom,于是加上名字的首字母來區分他們。”小李說,“一小時的課堂上,我和小吳同學展開了激烈的中英文討論,他也給我很多不一樣的視角和思路。”
“在教別人的同時,見證了別人的成長,給我帶來了滿足。”隊長胡小函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他講授的一次期末復習課上,正讀六年級的申同學對前一節課還不知道為什么的題目,都能講出一個“所以然”了,“這份努力讓我也更感受到這份志愿服務工作的意義。”胡小函表示,“在這里,我們作為學生教別的學生,這樣的快樂是平時難以體會到的。”
【玩學在一起,能教學相長】
新的學期,志愿者服務隊準備了新的自愿登記課時表格。每月的最后一周,作為校志愿者隊的副隊長,胡瑋芝都要盤點一下隊內的課時登記表。胡瑋芝介紹,每次上課相當于10個課時。通過“騰訊文檔”分享功能,讓同學們在每次完成課程之后自行登記。
同時,志愿隊促進著“小老師”交流,定期舉辦一些在線聯誼活動,借助線上會議軟件工具,加深師生之間相互了解。他們通過白板來玩“你畫我猜”,通過私聊信息來玩“誰是臥底”游戲……其實,小老師和小學生的年齡差距并不大,在游戲里老師和學生也成了朋友。
“學在一起,也玩在一起。”胡小函表示,“自從我教的申同學唱了那首《五環之歌》,我發現現在很多中學生說的東西我也已經快聽不懂了,之后我也更積極主動跟比我小的同學聊學習聊生活,聊天也順暢了不少。”
據悉,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這項志愿者家教活動還將持續下去。沒有任何報酬,卻能教學相長——不僅受教者,施教者也在接力式的志愿服務中提升了朋輩溝通能力,培養出責任心和愛心,用素質教育驅動成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