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av影院免费看,99久久精品无码一,AV综合色无码不卡,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教育| 科技

上海航天:鑄國之重器 赴星辰之約

2021年08月23日11:43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上海航天:鑄國之重器 赴星辰之約

  距地近400公里,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內,中國“空間站時代”首批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已在軌工作和生活了60多天;而在距離地球38萬公里的環月軌道上,去年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通過一次精準的交會對接完成了我國首次月球采樣返回;將目光投向距地球約4億公里的環火軌道,天問一號環繞器正持續向地面報告火星車“祝融號”的一舉一動……

  中國航天人正用一次次“變軌”突破,詮釋著航天人的追求,刷新著中國航天的新高度。每一次突破向上的背后,總離不開一支特別的力量——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

  60年來,浦江之畔的上海航天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斷探索黨建融入新途徑,把黨建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力、凝聚力、帶動力、執行力、創造力,實現了黨建工作與科研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同頻共振,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創業畫卷,唱響了一曲報效祖國的忠誠贊歌。

  白手起家

  時光的表盤上,總有一些耀眼的時刻標注著歷史的進程。

  上海浦東新區老港鎮有一條火箭路,路的盡頭,是一枚高高聳立的“火箭”直沖云霄——這是中國第一枚試驗探空火箭發射成功紀念碑。61年前,這枚T-7M探空火箭盡管只飛了8公里,卻邁出了我國探空火箭技術具有工程實踐意義的第一步。

  1960年5月28日晚,毛澤東主席在視察T-7M火箭的時候得知,這一火箭是由一群從來沒有干過航天的“初生牛犢”制造出來的,非常高興,他勉勵年輕的航天人:“8公里,那也了不起呀!應該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為加速中國航天工業發展,1961年8月1日,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的前身上海市第二機電工業局正式成立,奏響了航天人在黃浦江畔開拓進取、奮斗發展的序曲。

  這是黨中央審時度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國而生的上海航天,自誕生之日起,就把滿足國家戰略要求作為生存發展的根本,恪守富國強軍神圣職責,用成功、創新、奮斗書寫了一部在困境中奮起,在挫折中前行,攻堅克難、百折不撓的發展史。

  從“先鋒批”仿制導彈三發三成,到七型自研裝備先后參加國慶50周年、60周年,抗戰勝利70周年,建軍90周年和國慶70周年閱兵;從風暴一號“一箭三星”,到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六號首飛“一箭二十星”;從風云一號極軌氣象衛星首問蒼穹,到兩代四型19顆衛星助推我國從氣象大國邁向氣象強國。

  從神舟一號“保九爭八”,到發射天和核心艙成功開啟我國“空間站時代”;從嫦娥一號實現月球環繞探測,到天問一號飛行4億公里實現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繞著巡”一次成功;從“五朵金花”軍民結合,到新基建、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新服務“五新”產業發展格局基本成形……

  60年來,上海航天在一窮二白之中起步,鑄國之重器,赴星辰之約。

  黨建引領,旗幟領航。一代又一代的上海航天人不忘報國初心、團結砥礪奮進,使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逐步成長為“彈箭星船器”專業領域俱全、航天技術應用成果不斷轉化的綜合性航天研究院,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三大總體院之一,更成為我國防務裝備和宇航發展的主要力量,助推中國航天從跟跑到并跑的歷史性轉變。

  笑傲風云

  從一張白紙起步的上海航天人,將型號成功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將發發成功作為持之以恒的目標,一步步奠定了中國航天事業主力軍的地位。

  就在兩個多月前,風云四號B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使我國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實現雙星運行、東西布局的業務模式。很多人也許并不知曉,從1988年發射的風云一號A星到如今的風云四號B星,目前運行在太空的我國全部19顆風云氣象衛星全部由上海航天研制,每天為中國乃至全球提供精準的氣象預報信息。

  時光回溯至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衛星氣象事業啟動。

  但是,是自己造衛星還是花錢買衛星,國內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觀點是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道路,另一種觀點則堅持“造星不如租星,租星不如買星”。時任中國氣象局局長的鄒競蒙力排眾議,極力倡導自主研制。也正基于此,上海航天爭取到了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研制項目。

  按照運行軌道劃分,氣象衛星可分為繞地球兩極運轉的極軌氣象衛星和相對地球不動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大系列。一般來說,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地球赤道上空約3.58萬公里,相對地球靜止,可觀測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區域并對同一目標地區進行持續不斷的氣象觀測。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經過50余年的發展,由上海航天抓總研制,我國已成功發射風云一號、風云二號、風云三號以及風云四號兩代四型共19顆風云氣象衛星。

  從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一號到風云三號,從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二號到風云四號,上海航天助力中國實現了氣象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開創了中國特色遙感衛星的研制體系,推動了我國定量遙感相關基礎工業的跨越發展。

  風云衛星已成為世界氣象組織觀測網的重要成員,是我國遙感衛星中應用范圍最廣、效益發揮最好的衛星系列,被譽為遙感衛星運營服務的榜樣、民用衛星業務服務的典范。

  通過以下的例子可以感受到它們的魅力——2021年4月14日,第2號臺風“舒力基”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風云四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監測顯示:“舒力基”眼區已填塞,整體呈現非對稱結構,預計向東北方向移動,強度緩慢減弱,對我國海區的影響基本結束。受近10年來中國最強沙塵天氣突襲影響,2021年3月,中國北方多個城市空氣質量出現嚴重污染,風云四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3.6萬公里的高空以“慧眼”監測沙塵天氣,幫助氣象部門順利分析出沙塵天氣的后續影響范圍,并為當地居民作出天氣預警……

  “十四五”期間,上海航天還將發射兩顆風云四號系列氣象衛星,不斷提高監測精度和監測時效,筑牢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

  為國鑄箭

  60年的發展歷程證明,領域綜合發展是上海航天發展的獨特優勢,只要能堅持好發揮好這個優勢,就能推動上海航天又好又快發展。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院長張宏俊感慨,上海航天人用對成功的強烈渴望,越過一道道溝壑深坎,以“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制一代、批產一代”,奏響了科技興軍、航天強國的時代交響曲。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在掌握火箭縱向耦合振動抑制、常溫推進劑三級發動機二次啟動等關鍵技術的基礎上,突破新一代運載火箭“三平”測發、發動機氧箱自增壓、偏置集中力設計分析與試驗等關鍵技術,成為我國兩大運載火箭研制基地之一。

  2015年9月20日,“上海造”長征六號運載火箭“一箭二十星”取得圓滿成功,拉開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的序幕。長征六號實現運載技術跨越式發展,還實現了我國大推力、高可靠性、高適應性、低成本、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領域的關鍵技術突破,對我國運載火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就在今年的8月4日晚,長征六號再次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兩顆多媒體貝塔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繼前六發典型太陽同步軌道和低傾角軌道任務后,型號執行的第三種軌道任務,進一步拓展了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的任務適應性。自2015年完成首飛,至今已經6個年頭,發射任務從最初的兩年一發,到今年的一年多發,已逐漸邁進了現役高密度發射陣列。

  火箭新銳崛起,老牌火箭更是“老當益壯”。

  提起“上海造”火箭,業內鼎鼎有名的當屬“老兵”長二丁了。

  自1992年首飛至今,長征二號丁已完成54次發射,保持著全勝的驕人紀錄。

  1990年,為滿足返回式衛星以及太陽同步衛星發射任務需求,我國急需研制一款可靠性高、經濟性好的常規推進劑運載火箭,上海航天主動請纓。多方論證后,國防科工委下發《關于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研制任務書的批復》,長二丁的研制正式啟動。1992年8月9日,長二丁首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成為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中的一員。首飛成功,讓中國航天人長舒了一口氣。就在此前,國內發射衛星任務遭遇失敗,中國航天界承受著巨大壓力。長二丁頂住壓力,在1994年和1996年接連取得成功,三次“龍抬頭”一舉扭轉了中國航天接連失利的被動局面。

  長二丁首秀一戰成名后的29年間,從未停下追求卓越的腳步。通過全方位技術革新提升火箭固有可靠性,通過采用控制系統冗余、組合導航等先進技術,使全箭可靠性指標達到0.97以上,成為世界運載火箭家族中的佼佼者。2012年承擔的土耳其GK-2衛星任務,更讓長二丁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口碑,這次發射創造了中國運載火箭入軌精度的新紀錄,實際入軌傾角的偏差值只有0.003度,比一般設計要求提高了30多倍。

  如今,上海航天的長征二號丁、長征六號、長征四號系列多次承擔商業發射任務,已經為土耳其、委內瑞拉、荷蘭等10多個國家開展衛星發射,同時和國內諸多高校合作,開展商業搭載服務。

  當然,在被稱為胖五的我國推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中,也閃耀著上海航天的身影。由上海航天抓總研制的4個助推器,為火箭提供了90%以上的起飛推力。這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液體助推器,不僅體現在它10層樓高的“個頭”和直徑3.35米的“腰圍”上,還體現在單個助推器推力上,它的推力達到240噸,超過了普通中小型運載火箭的起飛推力。同時,它也在國內第一次采用助推器支撐全箭豎立載荷,有效減輕了芯級重量和芯級結構的設計難度,提升了全箭運載能力。

  續寫新篇

  從300公里的近地軌道到38萬公里的環月軌道,再到如今距地球最遠約4億公里的環火軌道,上海航天人探索宇宙的腳步一刻不停。

  去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一直守候在北京飛控中心的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天問一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沒能忍住激動的淚水,這是“十年磨一劍”的回報。

  張玉花帶領上海航天團隊研制嫦娥五號軌道器,在任務中表現出色。最受矚目的,無疑是軌道器主導完成的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捕獲、收攏、轉移,看似簡單的過程,要在38萬公里之外的飛行器上實現卻遠遠沒有那么簡單。“作為世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嫦娥五號軌道器可以說對此次任務成敗起決定性作用。”張玉花說,單從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任務來看,可靠性是要求最高的,整個過程只能一次成功。

  當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圓滿歸來,上海航天人又將目光投向了更遙遠的火星軌道。今年2月10日,在距離地球1.92億公里外,天問一號成功進入環繞火星軌道,標志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繞、著、巡”三大目標中的環繞目標順利達成。為了這一瞬間的喜悅,實施制動捕獲任務的上海航天火星環繞器團隊,也等了整整10年。

  邁向深空的征程中,上海航天研制的空間對接機構、半剛性太陽翼、柔性太陽翼、月面移動技術、火星制動捕獲等關鍵技術和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所有的這一切都證明,創新是上海航天發展的不竭動力。

  65年中國航天史、60年上海航天史,都是黨領導下奮斗歷程的一部分。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孫剛表示,從“白手起家”到“筑夢蒼穹”,變化的是年輪,不變的是航天報國的初心,“對黨忠誠,國家至上”早已融入上海航天人的精神血脈。

  回首60年的發展,上海航天向祖國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正是得益于——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持富國強軍、始終堅持技術創新、始終堅持軍民協同、始終堅持科學管理、始終堅持質量第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始終堅持競爭圖強。

  在建黨百年的光輝時刻,航天夢的宏偉藍圖將續寫新的篇章。上海航天黨委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聚焦“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目標,深化科研生產管理模式和產業發展模式“兩個轉型”,努力實現領域融合、創新驅動、軍民協同“三個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進體系融合創新,用成功這一“唯一標準”的信念,奏響奮進新征程的“集結號”。

  憶往昔成就顯著,展未來豪情滿懷。面向航天強國建設征程和“十四五”發展目標,上海航天不僅要下好先手棋,更要打好主動仗,提出要建成我國最具綜合優勢和創新活力的一流航天技術企業,有力支撐航天強國建設。“我們要主動適應新發展格局,做好奮斗準備,主動走出舒適區,集中力量將領域綜合優勢轉化為競爭勝勢,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張宏俊如是說。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