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博會同款“牛奶盒座椅”現北外灘
北外灘濱江綠地用16萬個牛奶盒制成的環保座椅(記者 任國強 攝)
還記得花博會上用牛奶盒制成的網紅環保座椅嗎?現在,去虹口北外灘濱江綠地,也可以感受同款座椅,總共有4張,每張用16萬個牛奶盒制成。除了這款環保座椅,附近白馬咖啡館門口,還有另一款環保座椅,一張座椅用3600個牛奶盒制成。而如果放眼整個北外灘綠地,有更多造型的公共休憩座椅,其中不少“坐擁”無敵濱江風景線。
“小座椅,大關懷”
從北外灘抱樸美術館對面的臺階上去,左手邊是北外灘置陽段最美濱江驛站,驛站門口就是花博會同款環保座椅。座椅一側,豎著一塊標識牌,告訴游客:這張環保座椅長5米,約用了1540千克材料,回收了16萬個牛奶盒。
環保座椅是虹口區綠化部門出資請本市一家環保企業制作的,和花博會的環保座椅為同一生產廠家,采用的工藝一模一樣。在這種生產工藝下,游客甚至可以清晰看到被粉碎壓實的牛奶盒包裝。
虹口區綠化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樣一張環保座椅的制作費其實并不便宜,但主要是想向公眾傳達環保理念:類似牛奶盒這樣的可回收物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
除了驛站旁的這一張,從前方的小徑走到江邊,還有同樣大小的另外3張環保長椅,一字間隔排開。在附近白馬咖啡館門口及其西側綠地、方舟綠地,還有另一款牛奶盒制成的環保座椅,這款環保座椅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一張長椅回收利用3600個牛奶盒制成。
保潔人員告訴記者,北外灘綠地內的座椅除了每天擦拭外,還會定期消毒,確保市民游客坐得舒心、放心。
在北外灘綠地兜兜轉轉,會發現,綠地里、江邊的公共休憩座椅各種造型,各有“風范兒”,有的是木質波浪形,有的用藤條編織,有的能坐能躺。虹口區綠化市容部門介紹,近年來,虹口區結合“美麗街區”建設,把公共座椅作為城市空間中的景觀小品進行整體設計,不破壞城市景觀的整體性,融入虹口地域文化,凸顯周邊街區文化特色。其中,今年到目前為止新建200處公共休憩座椅,提升改造34個。
除了虹口區,靜安區、徐匯區等各區都在公共休憩座椅的提升改造上花了心思,動了腦筋。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長鄧建平表示,街區可以休憩,城市才更有溫度。他介紹,綠化市容部門正在推進對公共空間休憩座椅的優化提升,努力實現“小座椅、大關懷”,打造“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今年1至7月,全市已完成公共空間休憩座椅優化提升4010處(組、把),其中新建2436處,改造提升1255處,企事業單位認建認養100處,沿街商鋪等社會共享219處。以徐匯區為例,結合商業中心、歷史風貌街區、濱水空間、公共綠地等戶外公共空間的特點,打造公共休憩座椅合計450個,給市民提供了可親近、可參與、可展示的文化空間和休憩場所。
解決公共空間“沒地方坐”
為了努力實現“小座椅、大關懷”,打造“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服務市民美好生活需要,體現城市人文關懷,此前,市綠化市容局專門出臺了《本市公共空間休憩座椅優化提升的工作方案》,針對目前全市公共空間休憩座椅存在的數量不足、分布不均、品質不高、共享不夠的現狀,聯合相關部門一起,力爭用三年時間,解決市民在公共空間“沒地方坐”“坐不下來”“不愿意坐”的問題,在全市范圍內新增一批公共空間休憩座椅,優化一批休憩座椅布局分布,提升一批休憩座椅功能品質,共享一批沿街商戶店鋪座椅,建立健全管理養護機制。
根據這份工作方案,休憩座椅的設置有一些基本原則,比如,應與區域人流量、人群特點、景觀場所定位等相契合。條件允許情況下,鼓勵提高濱水空間、商業步行街、街頭綠地、公園廣場等休閑場所的設置密度,需疏散人流或大量通過性人流的區域不宜設置過多座椅。座椅的設計應切實滿足市民舒適生活需求,結合公共空間適老化和無障礙環境建設,考慮多方位人性化體驗,展現城市人文關懷。座椅既要考慮實用便利,確保安全可靠、簡潔大方、經久耐用、便于養護,也要考慮視覺效果和藝術體驗,使之成為一道城市風景線。(記者 郁文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