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av影院免费看,99久久精品无码一,AV综合色无码不卡,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申城廢舊衣物處置努力打造不出城“閉環”

2021年08月06日11:38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申城廢舊衣物處置努力打造不出城“閉環”

  換季“斷舍離”,那些準備舍棄的舊衣物和床上用品找不到回收的地方,往垃圾桶里扔又覺得十分可惜。這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煩惱。廢舊紡織品“少人問津”的窘境是長期以來城市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處置難的一個縮影。

  在上海,一個圍繞廢舊紡織品打造的不出城“閉環”或將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源頭:價值認同

  “這怎么可能是衣服做的?太神奇了!”說話的是楊同英,奉賢區艾嬰樂公寓的住戶,讓她贊嘆的是其手中的衣架和身后的廢舊紡織品回收箱。管理員告訴她,這些東西都是舊衣物做成的,比如回收箱,原材料是幾十件舊衣服和幾百只廢棄塑料飲料瓶。

  更有趣的是,居民可以用投放廢舊紡織品獲得的積分來兌換廢舊紡織品做的“寶貝”,大概9公斤舊衣物能換一個衣架,150公斤舊衣物換一張象棋桌。“從哪兒來,回哪兒去,相信這種價值認同的‘閉環’更能激發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回收的熱情。”斑鳩回收渠道總監吳少茵說。

  “不透明”是廢舊紡織品尤其是廢舊衣物回收源頭的最大痛點。由于居民往往不知道衣物的去向,就容易對回收渠道產生懷疑,認為他們的衣物沒有用于慈善或得到規范的循環利用,所以寧愿扔進垃圾桶。“很多衣服其實蠻貴的,如果捐了做慈善或者進入規范渠道物盡其用,我會很樂意,但如果別人收走當作二手衣服去賣,我絕不允許,還不如扔掉。”楊同英表示,像她這樣的年輕女性普遍都是這種心態,而用舊衣服做成生活用品再回到自己家里的這種方式特別好,以后會考慮把換季廢舊衣物都放進這個回收箱里。

  類似用“價值認同”來激發居民分類投放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做法,在閔行區浦錦街道早已有了雛形。當地社區產生的廢棄泡沫塑料由專業公司定時定點收運后,集中到街道的兩網融合垃圾中轉站,在那里經過壓縮后,密度是原先的40倍,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原材料,被做成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家具,再投放到社區內或社區周邊的公園綠地。

  “我們調研發現,不少年輕居民并不在乎是否有償,而是在乎為何分類。”浦錦街道社區管理辦主任汪志曄表示,既然靠“利誘”很難調動大家分出泡沫塑料的積極性,就必須在提高收運處置環節透明度、挖掘再生資源社會價值等方面用力。

  在這一點上,今年花博會園區156米長的“牛奶盒”座椅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以一戶家庭一周產生兩個廢棄牛奶盒來計算,這個上海最長環保座椅“吃”掉了4.8萬戶家庭整整一年的廢棄牛奶盒。在花博會逛累了,坐在或許有自己一部分“功勞”的長椅上,這種精神鼓勵遠大于幾角幾分錢的買賣。

  收運:控制成本

  在社區、單位等廢棄物產生的源頭,固然可以用“價值認同”來鼓勵更多人將低價值可回收物分類投放到規范的收運渠道,但從整體上看,可回收物的收運處置更倚重市場的自我調節,如果收運體系出現成本倒掛等問題,那么廢舊紡織品剛離開小區就會停滯不前。

  記者在多個小區的回收點看到,干凈、干燥且捆扎好的廢舊衣物,回收價格只有0.1元/千克,也就是說,十幾二十件衣服也就值1元。“一般垃圾越是細分,價值就越高,但廢舊衣物目前屬于認真分揀就虧了的那種。”長寧區某小區的兩網融合點管理員告訴記者,小區對接的回收公司收走廢舊衣物后,也只是在集中場站簡單混在一起打包,直接出售給下游,這是因為下游收購價很低,而回收公司收運廢舊衣物的成本很高,精細化分揀沒有賺頭,也就沒有動力。

  吳少茵透露,近幾年,長三角地區對廢舊衣物“統貨”(未精細分揀)的收購價在1000元/噸至3000元/噸間波動。疫情以來,下游隨意“砍價”的現象十分普遍,收購價經常被壓到1700元/噸甚至更低。由于斑鳩回收進入上海市場才兩年,為吸引投放者,其廢舊紡織品回收單價大約為1元/公斤(按其目前在回收點實施的積分兌換方案推算),再算上收運車輛的油費和司機、隨車人員等人力成本,下游的收購價如果低于1700元/噸,就很可能出現成本倒掛的情況,這還沒算上其在全市投放的400多個回收箱的場租費、運維費等成本。

  在上海本地打造廢舊紡織品不出城的閉環,收運環節能否控制住成本是成敗的關鍵之一。記者注意到,斑鳩回收的回收箱十分“簡陋”,并沒有市面上常見的智能回收箱配置的各種高科技設備,和傳統收舊衣物的鐵皮箱相比,只是在投放口前貼了一個二維碼,以及在箱體前側右下角貼了一個AI標識。

  “這就是我們省錢的地方,可以將單個箱體的成本控制在1000元以內。”吳少茵說,智能回收機之所以單臺價格在萬元以上,其中一部分成本就是花在了智能識別和稱重上。而斑鳩回收開發的手機程序,用戶掃描箱體上的二維碼后,將手機攝像頭對準緊貼AI標識的衣物包裹,系統會自動識別出符合投放要求的包裹并計算出重量。伴隨可回收物收運量的不斷增長,收運成本也在快速增加,成為智能回收設備投放后最“燒錢”的部分。所以,每次收運時,能否讓車少跑一點路,多載一些貨,這些細節決定成敗。

  在上海投放了3000多臺智能回收機的“愛分類愛回收”是上海可回收物循環產業“重資產”的代表,該公司開發了物流精算系統,借助大數據來精簡物流和人力,比如優化收運車的線路,出車一次可以盡量覆蓋更多小區、盡量滿載而歸,降低運維成本。一項數據顯示,愛分類愛回收的司機過去日均只能從智能回收設備收運約30包可回收物,“精算”路線后,收運效率提高了一倍多。

  處置:陷入怪圈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許多種類的低價值可回收物近年來陷入一種怪圈——收運處置成本越來越高,再生產品的價值越來越低。

  一組數據說明了廢舊紡織品處境的尷尬。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223.73億件。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和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廢舊紡織品回收量約為380萬噸。假設一年的服裝產量和廢棄量相當,把上述服裝的年產量視作我國一年廢舊紡織品的產生量,并以平均每件服裝重0.5千克計,按照2018年的回收水平,只有約三成的廢舊紡織品得到回收。實際情況可能更糟。難怪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既然低價值可回收物不值錢,還不如不要折騰,索性當干垃圾“一把火燒掉”。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廢舊紡織品的出路基本是“四六開”,四成出口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六成降級處理成低端低價值再生產品。記者輾轉聯系到江蘇一家廢舊衣物處置廠的負責人,長三角地區每個月有近千噸廢舊衣物通過各種渠道運入該廠。“廢舊衣物經過粗處理后出口,每噸賺幾十元頂多了。而受疫情影響,很多依賴這條渠道的廠去年都關停了。”該負責人坦言,除了出口,國內廢舊衣物并沒有附加值更高的出路,由于涉及廢水排放(如果無需清洗消毒則不涉及),且勞動環境不佳,環保、衛生疾控、勞動保護等部門對這一行業的監管越來越嚴,已經沒有什么賺頭。

  出口之路受阻,低端再生產品這條出路走得不順。大多數的廢舊紡織品經“開花機”打碎,作為蔬菜大棚的保溫材料或鋪設地面的基材;顏色白一點、雜質少一點的,頂多做成清潔布、勞保手套、座椅填充物等產品,但利潤均明顯低于直接出口。隨著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如果在這樣的處置項目上不愿意花重金投入環保設施,那么會被“拉黑”,沒有生存空間。

  “錢都讓中間商、運輸商賺了,上游回收企業和末端處置企業揭不開鍋。”一家互聯網回收公司的運營負責人說,這一行最后能存活下來的基本都是轉型成功的物流公司,他們立足于利潤最豐厚的產業鏈中游,然后向上下游延伸。或許也會有個別上下游企業“逆襲”,但前提是資金雄厚,并且要有自己的收運體系。

  希望:本地閉環

  在上海,源頭的“價值認同”體系已具雛形,收運端則通過嚴格控制成本維持運轉,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閉環就欠高附加值處置項目這一“東風”。

  本月,奉賢區一處廠房內,不斷有水泥灰色的板材在流水線上“誕生”,其原材料是再生塑料顆粒和再生紡織品顆粒。這種名叫“纖塑板”的產品已試制成功,初步量產后,一年可生產5000噸,成為居民可以用回收積分兌換的衣架、回收箱等生活用品的新型原材料。

  循環利用廢舊塑料等垃圾制成的再生板材在市面上已有不少,比如在老港基地有一條每年可資源化利用2000余噸牛奶盒的生產線,通過粉碎、熱壓等工藝處理,將包裝中的紙、塑料和鋁箔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制成復合板材,是兼具金屬、塑料與木材優點的各類代木、代塑和代鋼的新型優質材料。花博會復興館南側的兩排觀花長椅,便是該生產線的杰作。

  “相比牛奶盒等可回收物,廢舊衣物的產生量更大,處置需求更緊迫。”上海纖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代表計龍輝告訴記者,根據中國循環經濟學會公布的數據,我國每年有約2600萬噸廢舊紡織品被扔進垃圾桶,再利用率不到1%。另有數據顯示,廢舊紡織品的產生量每年以10%至15%的比例增長。因此,纖塑板有更豐富的原材料來源,能以更低的成本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計龍輝說,相比市面上最常見的塑木板(以廢舊塑料和木頭為主要原料),纖塑板有更高的強度和更好的韌性,材質更輕,可加工性能和環保性能更好,可廣泛用于多種產品的生產加工,包括但不限于櫥柜、室內外地板、桌椅、垃圾桶、工業托盤、圍欄等。

  “技術上一直難以突破,所以之前業內沒在這個方向上用力,我們的科研團隊花了3年才磨成一劍。”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吳馳飛坦言,為讓化纖材料能有更好的手感、性能以及出于成本上的考慮,現在的紡織品大量使用混紡材料,有的是棉、絲等天然纖維和化纖混合,也有的是不同種類的化纖混合,這類紡織品即使被回收,目前的技術水平也做不到將復雜的混紡材料分離,按類別循環利用也就無從談起。

  如果不分類,直接壓成板材呢?答案之一是難過高溫關。吳馳飛以棉麻和化纖混紡的紡織品為例:只是簡單地施以高溫,等化纖達到熔點,紡織品里的棉麻都已經碳化了。如何突破技術難點?“簡單來說,很像在鋼筋上澆水泥。”吳馳飛表示,“鋼筋”就是各種纖維,“水泥”是塑料,把成分復雜的“鋼筋”按規定尺寸均勻地排列起來,搭好完美的“骨架”,再澆上塑料,控制好溫度、壓力等環節,就能生產出符合質量、環保等要求的纖塑板。據介紹,上述技術對原料并不挑剔,除去金屬、玻璃、砂石等雜質,廢舊的紡織品、塑料、快遞盒袋、木粉、橡膠等都可以作為纖塑板的原料,只需要視情況調整相關材料的配比即可。

  吳馳飛表示,要靠纖塑板目前數千噸的年產量來“消化”上海一年約40多萬噸的廢舊紡織品,只是杯水車薪,希望能有更多科研機構和企業參與進來,讓所有廢舊紡織品最終都能進入這個閉環。“我們也在通過一些服裝代工企業與知名品牌取得聯系。”吳馳飛說,有朝一日,當客戶踏入品牌服裝店后,發現腳踩的地板和掛衣服的柜子、架子居然都是廢舊衣物“變”的,將會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場景,不僅能激發他們參與綠色生活的熱情,企業也能因環保之舉為口碑加分。更重要的是,這種低成本、高附加值的本地可回收物閉環是可持續的,讓更多低價值可回收物看到了希望。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