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考出心理咨詢師資格,通過網絡幫助人們面對真實生活
業余心理咨詢師技能在網店“出售”
提起“陪聊”,邊界感早已模糊。在某寶上搜索“陪伴說話”,品類應有盡有:叫早哄睡、租借男女朋友等定制化服務,任何人都能通過一定金額,買下一段時間,讓網絡另一端的真人服務自己。
如果是雙方建立在真實關系之上的“陪聊”呢?越來越多像面條、白玉堂這樣的業余心理咨詢師,正在把自己的技能放上貨架兜售,幫助人們面對真實生活。
尋求幫助的人們
春天,正是心理波動多發的季節,咨詢的人比往常明顯多了。
找到面條的客人基本以女性為主,同為女生,面條有時情難自禁。“發來長篇大論,我一眼就看明白了,這……么……大……一個渣男啊!姐妹!”說話間雙手在空中劃出巨大的弧度。
在實際陪伴對方聊天的過程中,這樣的內心戲只一閃而過。面條說,一個奔著“心理咨詢”來的人,是想尋求幫助的。
有一個女生,受了很重的情傷,分手后又談了幾次戀愛,卻反復愛上同類型男生。“在精神分析中,這種行為被定義為強迫性重復。”面條指出。
那是一種盲目的沖動,讓人不斷躍入同一個深淵,不顧快樂或痛苦。直到最后,迎來的是生活秩序全然的崩塌。“這個人不是一件事不開心或怎樣,是這里,需要修了。”面條指向心臟的方向。最后,她發消息給女孩,建議去找當地正規的心理機構,尋求更直接的專業幫助。
五年在架期間,面條接單幾百來人,陪聊盛況一度達到一天3單。“客人從高中生到白領都有,異地比較多,沒有奔現的。”
一定要說微妙的話,就是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面條的男性客人只占兩成,店鋪在架的另一位業余心理咨詢師白玉堂的100多個客人里,只有一位男性,是因為失戀。
白玉堂聯絡過的最遙遠的客人,是一個在美國的年輕留學生,獨自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需要一個傾述的渠道。
為什么不找好友傾訴,而選擇一位隔著時差、屏幕、太平洋的陌生人?白玉堂發現,很多人朋友圈只報喜不報憂,不愿意打破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人設。
當虛擬關系無力消解憂愁,而面對親密對象,人又常有羈絆與顧慮。孤獨的四壁下,越來越多人找到面條和白玉堂這樣的業余心理咨詢師。
屏幕后的心理咨詢師
和大多數線上陪聊不同,面條和白玉堂與客人的聊天以文字往來。對于客人來說,屏幕另一端,仍然是神秘的。
面條,上海80后女生,主業視頻策劃,另一個身份是淘寶店貨架上的業余心理咨詢師。
她的臥室中,摞著多米諾骨牌似的書,只有一本是與主業視頻制作有關。其余的,都是弗洛伊德、榮格、津巴多,厚厚的,艱深晦澀的字句,抽出任何一本她都能講出門道。
“我最近在讀這本榮格,神神叨叨的。”說罷自己大笑起來。
為什么會想學心理學?“當時是想自救吧。”面條曾一度深陷某種懷疑:我的父母,是不是不愛我?
很長一段時間,她瘋狂自學心理知識,仿佛抓到了命運遞來的把手。用專業的方法體系,去拆解父母言行背后真正的動機,對面條而言是一個自我治愈的過程。她開心地說,現在和家人溝通變得順滑多了。
直到現在,她仍堅持每天攝入兩三小時學習,微信置頂7、8個都是心理咨詢相關的學習群。
“給我上課的老師講,救人自救,渡人渡己。”2015年考取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后,面條叩開淘寶店主的旺旺,冠以“心理咨詢”的標簽上架了。
輕量化
為什么選擇淘寶這樣線上平臺?面條表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少案例的積累。半路出家的新手心理咨詢師,很難以個人名義接到案例。
而對于客戶來說,心理和費用上都是更輕量化的選擇。“很多人對正兒八經去找心理咨詢師這件事,還是會有抵觸。”有客戶覺得,去找心理咨詢師,那不就是承認自己心理有疾病了?
另一方面,正規的心理咨詢費用高昂,200-600元/小時不等。像面條、白玉堂這樣的業余心理咨詢師,有主職工作傍身,不以副業為盈利目的,客人也可以通過他們以低廉的價格獲得幫助。
如果你想和面條聯系,99元就能買斷她一周的陪聊時間;白玉堂則是69元一周。“實際上聊天的時間不一定會以七天為限,至今我的大部分客戶還在我的通訊錄里,有事也可以發消息給我。”白玉堂解釋說。他們提供陪聊的價格甚至比虛擬服務更“劃算”,某寶月銷200+的人工叫早服務,包周價格也在50-80元不等。
“我之前更便宜,但是沒想到心理咨詢這個標簽特別受歡迎,買我服務的人太多,我就讓店主漲價了。”
輕量化,當然也意味,它無法被定性為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咨詢。
面條目前累計案例100多個小時,專業度無法與專業心理咨詢師5000+小時的豐富經驗相提并論;其次是受限于線上交流,文字往來必會忽略表情、語態、動作等信息。“因為心理咨詢,本身的倫理設置是非常嚴格的,比如需要簽署保密協議和知情同意書。傳統的精神分析,咨詢對象是躺在一張躺椅上的。”面條解釋。
她更愿意稱這種“陪聊”為心理疏導,雖然專業度和交流信息欠缺,但這種方式的心理疏導,仍有著除了樹洞之外更深的意義。
未來,想當孩子和年輕人的支撐點
白玉堂曾在學習心理咨詢時看到這樣一篇雞湯故事:一個學生放學回家,母親盛了一碗湯遞給他,向來不擅表達的母親破天荒說了一句“我愛你”。小孩瞬間哭了,向母親坦陳:自己在學校里過得很不好、心情非常壓抑與低落。
“一句話,就像灑向孩子世界里的一道光。”白玉堂說,這個故事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現在,我最愿意接的客戶也是青少年、年輕人,想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當一個支撐點。”白玉堂吐露心聲。
六年來,面條感受最深的也是,客人越來越年輕了。原先陪聊對象以白領為主,如今越來越多學生黨出現。
扒開物質無憂的生活表象,一些學生面臨著實際而孤立無援的生活,自己卻不懂得如何調節……這些痛苦真實存在著,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的痛苦或許很難得到關心和理解。
記者了解到,客人之中年紀最小的有初中生。白玉堂說,“如果不幫助他們轉換看待事情的視角,給他們一些支持的話,很有可能就發生一念之差的事。”
曾有三年社區志愿經歷的面條,對此深有同感。她曾參加困境兒童陪伴關愛的活動,每個月四五次登門家訪陪伴后,所謂的“問題兒童”變化驚人。“有個小朋友,家庭情況很復雜,四年級的時候完全是個小霸王。三十幾次的陪伴下來,他上六年級,變得待人接物很有禮貌。”面條覺得,幫助孩子渡過難關很有意義,也許就可以改變他人生的軌跡。
經過心理學知識的積累和學習,面條利用閑暇時間做這份副業,比一般“陪聊者”更擅長用專業的溝通技巧來給予陪伴與支持。未來,她希望能擁有一間自己的心理咨詢室,幫助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