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新城要足夠“新”,一些代表未來城市發展方向的全新應用場景,要率先在新城落地、試水;新城要處理好“新舊關系”,“五個新城”并非在一張白紙上開建,用好“老城”的人文底蘊,必定會讓新城建設大放光彩
隨著一份份規劃藍圖陸續公布,上海“五個新城”建設正在不斷發力。
新城建設,點燃人們對上海未來發展的無限遐想,也給政產學研等帶來一系列需要迫切求解的新問題——新城之“新”,究竟“新”在何處?“五個新城”建設,各自面臨的挑戰是什么,如何應對?放眼未來,作為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為上海發展構筑新的戰略支點,“五個新城”各自承擔的角色是什么?又該如何“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昨天,隨著同濟大學上海新城建設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上海新城建設論壇——面向未來的人民城市”開講。包括兩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在內的20多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五個新城”、職能部門相關負責人等齊聚一堂。
在這場“全程高燃”的頭腦風暴中,有兩個相互映襯的話題,讓人印象尤其深刻:一是新城要足夠“新”,一些代表未來城市發展方向的全新應用場景,要率先在新城落地、試水;二是新城要處理好“新舊關系”,“五個新城”并非在一張白紙上開建,用好“老城”的人文底蘊,必定會讓新城建設大放光彩。
“新”就是挑戰,沒有任何現成模板可循
按照上海已經公布的相關規劃方案,要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打造成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專家們認為,“獨立”“綜合性”“節點”三個關鍵詞,已為新城建設“定調”,但在建設過程中如何落地,新理念、新定位都意味著新挑戰。
“沒有任何一個現成城市的建設模板,可以復制到上海‘五個新城’建設中。新城建設,沒有慣例可循。”法國建筑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伍江言簡意賅。
“‘五個新城’,每一個都要建成真正的城市。”伍江認為,這不僅意味著各個新城在產業上要有明確的功能定位,從城市規劃建設伊始,就要將完備的服務配套設施納入其中。“簡言之,我們要建的不是比拼經濟實力的工業園區,而是大家愿意留下來、住下來,出門可散步,購物很方便,有地方吃飯、聊天、談戀愛的宜業宜居城市。”
在專業領域上,這些“大白話”,直接指向的是城市規劃設計的“尺度”。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頗有感觸地說,過去幾十年,我們不少地方的大城市,尤其是“新城”,在一路建設中遺留下了一些思維定勢。“可以肯定,未來的新城肯定不是比高度。”李曉江直言,在一些地方,有的新城開建二三十年后并沒有實現當初的期待。“個中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經驗甚至教訓可以總結?這些都要拿來研究、剖析,為上海‘五個新城’的建設提供思考。”
引領高品質生活,新城建設規劃要有預見性和彈性
體現“未來城市”理念,引領高品質生活。從目前部分新城公布的規劃內容看,很多項目值得期待,“未來感十足”。
“未來的城市場景是怎樣的?對標國際國內,有哪些場景可以率先在新城先試先行?如何更好把握未來的科技發展和城市演進方向,并在當前的新城建設中有布局、有落地?這是我們必須應對的挑戰。”嘉定區委書記陸方舟認為,包括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在內,這些關于未來城市的理念要真正落地,都需要對城市發展的脈絡、內涵進行系統梳理。比如,科技賦能城市后,給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帶來哪些改變?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哪些改變?顯然,這些都亟需學界提供智力支撐和決策咨詢。
從地理意義上說,每個城市都有邊界。而談及新城之“新”,奉賢區委書記莊木弟在論壇上分享了自己的見解:步入數字化時代,數字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城建設要把“無邊界”納入思考,并將其作為一個重要基礎,它是物質基礎又是思想基礎。
新城建設,必須有新的創造、新的動力。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說,城市發展自有規律,縱觀世界城市群的發展,包括一些城市的興衰,不少功能單一的城市(如旅游城市)或單一產業城市都很難經得起周期性調整。“要讓不竭的科技創新驅動體系產業發展,擁有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這樣才能支撐一個城市的長遠發展。”
新城建設要出“新”,必然離不開技術創新。“技術永遠只是一個工具。以新發展理念來衡量,有些新技術究竟是否適用于新城,需要綜合考慮。”上海市城市規劃行業協會會長、同濟大學教授楊東援說。
從事交通規劃設計多年,楊東援直言,要精準預測未來,有時很難。因此,新城建設的規劃設計要保持足夠的彈性以適應未來的變化。“啟動新城建設時,我們不僅要規劃可以建設什么,還要規劃可能有哪些戰略性的資源,特別是戰略性的通道資源是要加以限制的,為更長遠的發展留下空間。”
全新的研究范式:學科前沿與實踐需求雙輪驅動
“五個新城”建設,絕不是“千城一面”。在具體建設過程中,新城有共同面臨的難題,也需要基于個體體質的精準“搭脈”。在此次論壇上,多位與會專家指出,不走尋常路的“五個新城”建設,迫切需要學術界掀起一場破圈、合圍的智力支撐,在學科整合、研究范式上都要有所創新。
同濟大學上海新城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彭震偉介紹,此次新成立的研究中心絕非傳統意義上的智庫,除了為新城建設提供決策咨詢的預判,還將提供規劃設計的技術支撐、建設運營管理的推演服務等。
結合新城建設,彭震偉說,研究中心將重點聚焦三大方向開展研究。在新城發展理論上,將全面總結國內外新城發展經驗,探索上海新城發展模式和發展理論。在新城規劃設計方面,將圍繞超大城市布局優化、新城空間布局模式、綠色宜居環境、健康城市、城鄉融合發展、海派風貌特色、新城建設標準、全周期規劃管理模式等開展規劃研究和應用示范。另外,依托同濟大學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建設為支撐,該研究中心將推動大數據與智能科技同新城建設的融合創新,研究上海新城數字化轉型的目標、策略和路徑,研究智能規劃、智能科技應用場景及賦能新城發展的技術實現路徑。
據悉,該研究中心將探索學科前沿與實踐需求雙輪驅動,政府、企業、高校共同參與的協同創新模式,打通政產學研用各環節斷點。記者還了解到,同濟大學還將成立上海新城建設研究基金,首期自籌1000萬元,主要用于新城調研、新城數據庫建設、設立開放課題、組織專家咨詢等,整合多方力量,搭建開放合作平臺。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