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昨天發布的年報,可見到這樣一組數據:2020年全年,劇場共完成69臺179場演出,3臺自制音樂劇全國巡演18座城市,演出91場;戶外舞臺獲首批演藝新空間資質,演出45場;公益活動數量達293場,參與人數近4萬人次,線上點擊量超500萬人次。劇場還與上汽集團合作,發售了16701張公益票。
過去一年,在演藝行業遭受疫情沖擊的環境下,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在探索中實現盈利。許多“不得已而為之”的行動播下種子慢慢發芽。昨天起,《醉后贏家》《悟空》《九色鹿》《缺一不可》等音樂劇作品接踵而至,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迎來原創華語音樂劇的小高潮。2021全年演出板塊也首次發布,與此同時,在疫情中開放的戶外舞臺將在今年升級。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孵化出的首批作品《生死簽》《南唐后主》《對不起,我忘了》也將在今年首演。
集市為戶外舞臺引流
去年疫情期間,一座戶外舞臺魔術般地出現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南側草坪。在劇場30%上座率紅線尚未突破時,文化廣場開拓思路,轉場戶外,探索新的演出形式。豐富多彩的戶外演出,搭配美食攤鋪和新潮有趣的文化市集,為蟄伏中的演藝行業打開局面,為城市夜間經濟注入活力。
今年,戶外舞臺演出季將于4月10日再度啟動,完成春秋兩季演出活動。5月3日,知名音樂劇演員劉令飛將帶來人氣演出《“野路子”音樂會》;文化廣場攜手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系,打造《音樂劇系男生宿舍》與《演員們的春令營》;活躍于演出一線的音樂劇青年演員,也將帶來精彩的舞臺對陣。
在新開拓的“戶外戲劇夜”板塊,上海戲劇學院的《朱麗小姐》和《朱麗先生》、南京大學的《世外》、復旦大學的《種子天堂》等將接連上演。“《世外》最初的版本就是在戶外演出的。”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運營總監張靜說。
此外,國內知名青年文化品牌摩登天空將與文化廣場攜手打造2021“自然醒”系列音樂現場節目,兩家機構將于秋季合作推出為期2至3周的戶外演出音樂季。大船文化×小白親子嘉年華、凡幾、古月集等國內活動品牌也將入駐“2021年戶外舞臺演出季”。“我們的戶外集市,為戶外演出吸引了大量人流。劇院公共服務邊界將進一步打開,塑造更親民的城市文化地標。”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說。
自制音樂劇推向全國
今年,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將為觀眾帶來包括《故宮里的大怪獸》《趙氏孤兒》《蛋殼里的心跳》《美術館奇妙夜》等在內的10余部音樂劇演出,預計音樂劇、舞臺劇在全年演出品類中占比超過70%。
文化廣場還將精選不同類型的舞臺作品。4月起,文化廣場將呈現《塵埃落定》《戲臺》《白鹿原》《斷金》等20余場大型經典話劇作品演出,還有10余場舞劇、跨界類作品及節展活動。為慶祝建黨百年,文化廣場策劃了“紅色百年,文化慶典”系列演藝活動,包括雜技劇《戰上海》、全總文工團的《奮斗者之歌》、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共同主辦的《浪潮》,還有大型歌舞史詩《東方紅》。4部紅色主題作品將連演13場。
為持續精進劇院創作力,文化廣場出品的中文版音樂劇《春之覺醒》《我的遺愿清單》《拉赫瑪尼諾夫》將開啟新一輪演出,今年更有3部全新音樂劇自制作品于年內完成制作和首演,預計全國巡演總場次有望突破250場。運營至今的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將在今年迎來豐收年,《生死簽》《南唐后主》《對不起,我忘了》3部2019年孵化作品,經過兩年打磨,將于今年5月、10月、11月分別在上海和南京首演。
費元洪說,要讓劇場可持續發展,就要從產品思維轉向服務思維、從場地思維轉化成場景思維、從供給思維轉變為共創思維。
疫情之下的主動轉型
去年1月23日武漢封城,當晚《巴黎圣母院》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進行了最后一場演出。隨即劇場停擺,在長達4個月的時間里,舞臺空無一人。去年3月20日,文化廣場借助“云端”實現了首個線上年度發布會,僅“一直播”平臺就吸引了173萬人次在線觀看,許多觀眾把這場發布會稱作“劇圈”的“春晚”。
去年5月29日,文化廣場成為疫情發生之后上海最早恢復商業演出的劇場之一,見證了劇場上座率的限制從30%到50%,到75%,再到如今在嚴格防疫前提下全面開放的過程。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文化產業系副主任夏潔秋統計了文化廣場2017年至2019年的營收情況發現,作為一個單體劇場,雖然主營業務的票務和場租收入在增加,但增長空間有限。而且,疫情發生后,海外引進音樂劇這一文化廣場原先的“拳頭產品”受限。“我認為,文化廣場未來需要轉型,從謀求‘核心競爭力’轉向‘核心輻射力’。”夏潔秋說。
文化廣場重新開放后已走過十年,見證了現代演出行業與音樂劇領域的種種起伏。然而十年亦只是一個開始。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說:“劇院不僅是藝術的舞臺,還是品質生活的空間,更應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文化廣場將探索新的突破,努力發展成為具有更廣泛影響力的音樂劇產業發展風向標、文化生態地標、人文精神家園,構建多層次、豐饒的演藝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