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西部東風西沙水域發現長江江豚。陳沖攝
“快看!我拍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跳到水面上來的就是江豚,‘水中大熊貓’啊!”無論是崇明海事的巡查員、東風西沙水庫的工作者或是從崇明海塘大堤走過的人們,常常會指著手機照片上遠處江面上模糊的黑點,向朋友們“炫耀”。
上海海洋大學魚類研究室主任唐文喬告訴記者,在崇明西部東風西沙水域,有一片長江江豚生活的“世外桃源”,那里常年可觀測到江豚的蹤影,數量近30頭,“實際數量可能比目前統計的稍多一點。”他建議在東風西沙水庫建立長江江豚保護繁育基地,對江豚實行進一步保護。
“微笑天使”命運堪憂
江豚,因其微微上揚的嘴巴像一直掛著“微笑”,被人稱為“微笑天使”。雖長得喜慶,但長江江豚的命運卻岌岌可危,農業農村部2018年發布信息稱長江江豚僅剩約1012頭,比大熊貓數量還少。
唐文喬說,長江江豚是水中的哺乳動物,由于受水環境污染、食物缺乏、漁具和船只誤傷等原因影響,數量以每年5%到10%的速度下降。他的研究團隊曾對在長江口收集到的江豚遺骸進行過死因分析,發現其中八成江豚死于誤入網具和誤撞船只的“交通事故”。近幾年,隨著長江禁捕退捕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江豚意外死亡事件減少,但唐文喬認為,保護長江江豚仍不能有任何松懈。
早在20年前,唐文喬在進行長江刀魚調查時,意外發現崇明東風西沙水域有長江江豚活動的痕跡。2012年起,唐文喬團隊長期在崇明進行調查研究并最終確認,在長江大橋以西約46公里的崇明東風西沙水域,有此前未被記錄到的長江江豚種群活動。“這里水環境好、受人為干擾少,適合江豚生活。”唐文喬說,長江江豚對棲息地的水質要求很高,它們在長江口頻繁出現,說明水域環境保護取得成效。
有條件成為江豚棲息地
一邊是江豚總體生存環境堪憂,另一邊是環境優越、新發現的長江江豚棲息地,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唐文喬腦中醞釀而生:可將其他地方的長江江豚遷到此處,在崇明東風西沙水庫建一個長江江豚保護繁育基地。唐文喬介紹,長江水域面積大、江豚數量少,生育能力本就低下的長江江豚,互相之間一年都見不上幾次面,影響交配繁殖,而在池子中人工養殖的長江江豚會“悶悶不樂”,根本沒有生育想法。如果能在東風西沙水庫將長江江豚相對集中,對種群繁育和保護十分有利。
唐文喬的想法得到崇明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能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基礎上建這樣一個保護基地,既符合長江大保護戰略,也能提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能級,更是崇明堅持人與生態和諧共生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東風西沙水庫真的能成為長江江豚的家園嗎?唐文喬團隊在東風西沙進行多年江豚遷地保護可行性研究。研究表明,東風西沙無論在水質、水溫、重金屬含量還是水生物豐富程度等指標上都十分適合江豚生存,只要通過一定程度開挖,解決水深不夠的問題,這里就是江豚理想的棲息地。
江豚生活不會影響水質
自然環境滿足了,另一個現實問題擺在研究團隊面前:在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建動物保護基地,國內尚無先例,能否保障水源地水質不受影響?市民能否接受飲用水水源地亦是動物保護基地這一創舉?
采訪中,不少崇明當地居民對“飲用水水庫養江豚”這一設想表示支持。年輕公務員沈施宇說:“據我所知,水庫環境好,本身就有很多魚類。”國企員工王宗雙說:“只要保障水質不受影響,這肯定是件大好事。”“長江江豚我們叫它‘海江豬’,以前數量多一些,現在就剩那么幾頭了,更要好好保護。”85歲的村民周蘭馨說。
據了解,2018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實施以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為代表的珍稀瀕危水生生物搶救性保護行動”。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第四十二條也指出,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和長江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長江流域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計劃,對長江流域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實行重點保護,鼓勵有條件的單位開展對長江流域江豚等水生野生動植物生境特征和種群動態的研究,建設人工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組織開展水生生物救護。
唐文喬表示,江豚的生活不會影響水質,反而能成為監測水質變化的生物指標,“長江江豚一直生活在長江,而且保護基地也不會為它投放食料,它們在純自然條件下生活。水環境如果變化了,它們是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唐文喬希望更多人關心愛護長江江豚,讓“微笑天使”笑得更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