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幫社區食堂杜絕浪費實現盈利
愛吃啥菜一目了然,要進啥貨按需調整
晨報記者 楊天弘
社區食堂的菜品一般都是限價的,因此大多是虧損運營。但在普陀區長征鎮,社區食堂如今不但扭轉了這一局勢,甚至可以說實現了盈利。
這里面的秘密是什么?相關負責人介紹,助餐系統監測平臺精準地為運營方提供了進貨數據,杜絕因為準備過多而導致的浪費。如此,不僅節約了糧食,還節約了食堂的運營成本,實現了盈利。
就餐者喜好輕松掌握
中午11點,長征鎮片區中心的社區食堂,結束午餐的黃老伯熟練地打開了自備的飯盒,把沒吃完的紅燒獅子頭放進了飯盒。“這里的飯菜很對我胃口,這幾天天熱,胃口不好,沒吃完的正好打包回去當晚飯。”黃老伯告訴記者,剩菜打包是這里的傳統。
環顧四周,其他就餐者的桌上也擺放著家里帶來的飯盒。不僅如此,在餐具回收處,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每個人手中的餐盤幾乎都被吃得干干凈凈。
眾所周知,社區食堂就餐人員流動性強,菜品準備、采購數量全憑借運營方的經驗進行把控,難免會存在偏差。長征鎮的社區食堂如何能夠在確保顧客吃飽的前提下,還能做到精準供餐,按需分餐,不浪費呢?
承包多家社區食堂的悅管家社區負責人許春暉告訴記者,他們有一套可以“觀察”就餐者喜好的系統:工作日訂餐人數要比雙休日多;中午用餐人數高于晚上;老年人群體中年紀在60-69歲的最多;老年人不能接受辣的菜品……在長征鎮開發的社區食堂助餐系統監測平臺幫助下,食堂可以輕松掌握就餐人員的這些用餐特點。
食材供給情況精確了解
不僅如此,系統還精準地為他們提供了各類進貨數據。“這套助餐系統監測平臺,實時給到的各類統計數據,讓各社區食堂做到了食材供給底數清、情況明,讓精準供餐、按需分餐成為可能。”
比方說,每次食堂推出清炒西蘭花,這盤菜需求一般在100份上下,那么食堂就會準備100份。按需配菜,從源頭對食材分量進行控制,減少了剩菜的量,也為企業控制成本。
再比如,以往,廚師、采購、服務員全憑借經驗對菜品進行把控,會造成偏差。如今,登錄社區食堂助餐系統監測平臺,就能清楚知道當天有多少人用餐,準備適量的份數即可。甚至,社區食堂可以通過顯示的數據清楚知道哪些菜熱門,哪些不合顧客口味,及時調整菜品,合理預訂原料。
許春暉表示,社區食堂是限價操作的,可以說是虧損運營,但正是因為這套系統,普陀區長征鎮的社區食堂如今已經盈利。
根據光盤行動增添數據
據介紹,社區食堂助餐系統監測平臺是長征鎮找轄區內企業自主研發的。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18年開始到今年7月,長征鎮先后開出了4家社區食堂。而開發數據平臺的初衷是想建立數據庫,規范管理片區信息。“光盤”行動開展之后,街道更是對平臺進行整合升級,除了社區食堂營業情況,客流情況,菜品情況,還增加了客源的年齡層、菜品的喜好度等方面的數據。平臺更是以日為單位,對每家食堂的訂餐量和食客的消費習慣進行及時梳理,并形成可視圖表,方便管理者對食材進行動態調整。
“自入夏以來,我們發現市民的胃口普遍不如以前。從點菜量看,葷菜點擊率明顯減少。因此,我們也通知食堂適當減少肉類采購量。”許春暉表示,正是依托這樣的大數據分析,社區食堂可以更好地把握食客的口味,定期更換菜單,控制好備貨量,做到供需平衡、精準供餐,從源頭上盡量減少浪費。
此外,在點餐環節,社區食堂的工作人員還會仔細觀察,根據食客的體型主動詢問其是否需要增減飯菜,力求讓食客吃飽吃好不浪費,同時也建議他們將未吃完的餐食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