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今年,我們迎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而立之年的浦東早已“脫胎換骨”——從蛙聲一片的浦東稻田,到高聳云天的“大廈森林”,再到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跑出的“上海速度”,令人驚艷的巨變,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今天起,人民網上海攜手浦東檔案館推出系列稿件#30年·浦東故事#,隨小編一起來感受浦東三十年的巨變。
浦東,一直是上海地圖的“下只角”。在開發開放的初期,浦東地圖的缺失給出行辦事帶來極大不便,直到1993年才有了第一份浦東地圖。而這份浦東地圖,竟是幾個退休人員用腳測量、用手繪制的……
用踢正步丈量陸家嘴
開發開放之初,不少人不相信浦東的未來發展藍圖,覺得“規劃規劃,紙上畫畫,墻上掛掛”。但實際上,無論相不相信,浦東都已經熱火朝天地建設起來了。
但是當時,浦東還沒有一幅地圖。這給居民出行和外地來滬人士帶來了極大不便。
剛從公交公司退下來的沈入群等四人商議,能否畫一張浦東地圖,讓更多人了解浦東。于是四人相約,每天早上8點30分到陸家嘴開始測繪。
四人都當過兵,在沒有工具的情況下,用“走正步”的方法開始了測量,一步75厘米。他們就這樣用最原始的測繪方法——步測,分頭走遍了陸家嘴金融貿易區28平方公里的100多條馬路,標出路邊300個單位。
他們白天用腳算出路幅、路距,統計出沿途企事業單位,夜晚匯總信息,手工繪制,每周六再進行數據匯總。經過半年耕耘,1993年7月,浦東新區第一張地圖《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簡圖》正式問世。
但是,他們做第一張地圖時沒有經驗,因為沒有刊號,只能算是“非法”出版物,或者叫非賣品,不能對外銷售。為此,沈入群等人找到了中華地圖學社,說明情況并得到了后者的支持。經過修補,1994年9月,新的浦東地圖誕生了,這張地圖有了自己的刊號,也不再是步量手繪的地圖,而是真正意義上的一份經過出版認可的地圖。
用雙腳追趕浦東發展
此后,沈入群發現單一的普通地圖并不能完全滿足居民出行辦事的需要。他又給社發局寫了建議信,希望能繪制一張浦東新區便民地圖,為市民生活、出行提供便利。他的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支持,很快,新區16個局、署以及300多個與百姓有關的單位都標在一張地圖上出版,這便是浦東新區第一張便民地圖,它成為溝通政府和老百姓的一座橋梁。
從1993年第一張浦東地圖起,沈入群也參與了上海浦東大大小小十數次地圖的編制工作,用雙腳追趕著浦東新區的發展征途。
浦東的發展實在是太快了,地圖往往跟不上發展的進程。如今,隨著浦東新區的飛速發展,浦東地域每年都發生著不小的變化,一張張浦東新區地圖,是人們了解浦東發展現狀和未來的窗口,也是浦東招商引資、人才招聘的亮麗名片,每一張都承載著浦東新區的變化,每一張都是永久的記憶。